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6日电 (薛宇飞)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单位主办的“推荐算法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认为,未来解决信息茧房问题需要结构化的人工智能手段来实现,而比信息茧房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交茧房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来源:主办方供图
李彪表示,“新闻学科研究算法推荐或者是研究推荐很早就有。”他举例说明了三种推荐方式,第一种是报纸编辑在头版放什么照片的人工推荐;第二种是微博的热点话题把网友评论多的、点赞多的、转发多的内容放到前面,背后的逻辑是别人喜欢看什么就推荐什么;第三种是今日头条,背后的逻辑是自己喜欢看什么内容就推荐什么。
李彪认为,这三种推荐方式并不代表算法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某种意义来讲这种推荐的概念更多是一种空间领域性的表达。整体而言,社交场景和社交信息可能是更能引起信息茧房现象的重要因素。
针对信息茧房现象,李彪引用了医疗领域的一个术语“无影灯效应”用在算法领域。他认为,某一个应用倾向推荐某个领域的信息,但如果像网易新闻或是人民日报,再或者是新华视点都有算法推荐的话,就会形成一个“无影灯效应”,消弭信息茧房的效果。未来解决信息茧房或者是算法黑盒的问题,还需要结构化的人工智能的手段来实现。
另一方面,据李彪介绍,相比信息茧房,新闻传播学科这几年更关注“社交茧房”。他说,“我们大部分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网,现在90%以上信息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网,比如看看朋友圈就知道一些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大部分来自于圈子里面的人,更广阔宏观环境推送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比信息茧房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交茧房的问题。”
在他看来,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其实是需要破圈,而破圈的背后是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的问题,和目标人群之间有一个情感上的共鸣或者价值观的共鸣,对方才愿意去接受。社交茧房破圈,以往对应的是个体,现在则需要把“茧房”层层剥开,然后把信息传出去,又要符合茧房里面个体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成功。(中新经纬APP)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