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紫光重组 依然是清华系

时间:2022-08-18 18:02:28  来源:网络整理   www.pphome.com.cn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 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输送了大批顶尖的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家, 并通过传帮接代的校友情谊, 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半导体芯片企业。

清华校友从产业到资本, 盘点半导体领域

1956 年, 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 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发展重点。次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创办了半导体教研组。1980 年, 清华大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2004 年又组建了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后改为电子工程系) 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一个著名的群体, 在可统计的芯片公司创始人中, 有多达 22 位毕业于该系, 另有少部分来自物理系、自动化系及精密仪器系。

尤其是无线电 85 级是个更为特殊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 包括: 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紫光集团的董事长赵伟国、兆易创新创始人之一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 以及任志军、高峰、刘卫东、吕煌、郁群慧等在内的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们, 都来自这一级。这些企业涵盖了半导体行业上游设计的的各个方面, 有存储芯片 (兆易创新)、CMOS 图像芯片 (韦尔股份、格科微)、无线通讯射频芯片 (博通集成、慧智微电子)、AI 芯片 (地平线机器人、燧原科技) 等。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班级也被称为“EE85 系”。

同样作为中国最大集成电路代工厂, 包括江上舟 (78 级)、张文义 (78 级)、赵海军 (83 级), 而华虹半导体现任董事长 CEO 张素心来自清华热能工程系 82 级。除此之外, 武平、陈大同、邓峰等国内第一代半导体创业者, 也曾求学于清华大学。他们由实业转型投资, 编织出庞大的校友网络, 助推清华系能量广泛辐射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和资本圈。

紫光集团重整清华“经管系”携手“电子系”

上述提到的诸多清华毕业校友创建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 而称得上“清华系”代表企业的清华紫光, 其控股股东紫光集团前身就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1988 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技术开发公司。2017 年, 紫光集团已经是一家以半导体产业为主要业务, 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可以说, 清华大学同样也是中国的“造芯孵化器”, 清华系芯片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半壁江山。而在半导体行业的清华系“半壁江山”中, 紫光国微、紫光展锐、长江存储、紫光同创、紫光国芯等紫光集团的下属企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规模还是公司数量上都是清华系中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如果把紫光集团脱离清华系, 那么清华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力将大大降低。

2022 年 1 月 17 日, 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重整计划, 并终止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重整程序。这标志着新紫光正式启动。紫光集团重整战投方智路建广联合体及其背后的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浮出水面”。

通过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其核心管理团队中, 大都为产业和金融背景的专业人士。产业方面有张新宇 (美光), 冉冉 (中兴 / 世纪互联), 杨飞 (赛灵思 / LSI), 罗建华 (英飞凌 / 奇梦达 / 恩智浦), 廖志军 (芯原 / Intel) 等, 金融投资背景有张元杰 (中投), 夏小禹 (麦肯锡 / KKR), 东方 (中国建投), 文兵 (招商 / 花旗 / 中信银行), 程国祥 (中交投资) 等。除了产业和金融背景外, 笔者还发现, 建广资产和智路资本核心管理团队中有多名清华校友, 其中智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元杰 (清华经管 86 级本科)、智路资本管理合伙人夏小禹 (清华物理 89 级本科)、建广资产的投评会主任文兵 (清华经管 88 级本科)、建广资产的副董事长邵建军 (清华经管 88 级本科) 等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笔者了解到, 该联合体的核心人物李滨也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 虽然官网显示李滨并没有在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正式任职。而从股权结构上, 建广资产控股股东中建投资本占 51%, 李滨带领的张元杰、樊臻宏、张新宇等团队也持股 49%。智路资本的股东则是李滨, 张元杰、杨飞、夏小禹等核心团队为主, 大部分都是清华校友。智路建广联合体竟然是清华系!

而 2015 年至今, 建广资产和智路资本通过在半导体和云网产业链关键环节中主导的大型并购, 控股了半导体上下游全产业链从 IP、设计、IDM、晶圆制造、软件、封测、材料、等近 20 家大型企业, 应用覆盖了移动通讯、物联网、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其控股企业包括广大融智集团、日月新集团、UTAC 集团、瑞能半导体、安世半导体、瓴盛科技、建广数科、瑞士富巴、睿感传感器、AAMI、ePAK、未来科技等等。控股的科技企业无论是体量还是数量, 均为国内顶级。

如此看来, 紫光集团本身就是清华系规模最大、份量最重的半导体产业集团, 智路建广投资的半导体和智能科技企业数量很多、布局更广, 两者整合后的新紫光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半导体和云网的产业集团。清华系在未来半导体行业里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 反而经过整合愈加强大了。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智路建广是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 (简称: 融信联盟,FITA) 的核心投资机构, 智路建广联合体掌舵人李滨还是融信产业联盟理事长, 智路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张元杰是联盟的副理事长。联盟会员单位约 200 家, 其理事单位很多都是汽车电子、移动通讯、物联网、高清显示、高端装备及新材料行业的佼佼者和国内外的领军企业, 如北方华创 (半导体设备龙头)、长电科技 (半导体封测龙头)、京东方集团 (显示龙头企业)、世纪互联 (数据中心龙头企业) 韦尔半导体、北京君正 (半导体设计龙头)、高通中国、安森美半导体、恩智浦、富士康、日月光等。有意思的是融信产业联盟中很多成员企业的董事长和控股股东也是清华毕业的, 前面提到的虞仁荣、陈大同、朱一明、陈升、刘强、赵立新、赵海军、张昕等清华校友不仅是融信联盟中一批理事单位的创始人或核心高管, 而且大多与智路建广体系合作甚密, 有些人还是融信联盟的副理事长。消息人士透露其中部分企业可能也一起参与了紫光集团的重组。据传清华校友美团创始人王兴很可能也通过加入智路建广联合体投资参与紫光重整项目, 王兴参与半导体投资已有不少时日, 曾参与清华校友虞仁荣、陈大同投资的半导体项目。

智路建广联合体的清华校友中以经管学院毕业居多, 其掌舵人李滨为代表的团队以整合产业和金融资源、全面布局见长, 而在半导体产业的清华系电子系校友虞仁荣、赵立新、赵海军等为代表的产业创始人和团队则一直以来以扎实经营、提升业绩闻名。笔者认为, 清华系之所以能成长为半导体领域的本土霸主, 不仅源于清华大学本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更受益于不同院系, 同门师兄弟之间的互相投资、互相提携, 在资本市场上充分联动, 最终形成了半导体产业的清华力量。智路建广联合体与清华紫光的牵手, 可以视为清华“经管系”和“电子系”的强强联合。

点评:“新紫光”重整出发, 清华依旧是最终赢家

同样作为中国顶尖学府的校办企业, 与清华紫光同样面临债务危机的北大方正就似乎没有这么幸运。2020 年 2 月, 拥有 3600 亿元资产的北大校办企业方正集团因未能清偿到期债务, 被北京银行申请重整, 并没能得到校友相关企业相助, 未来前景依然扑朔迷离。相对来说, 清华紫光的命运则要令人羡慕得多, 清华校友掌控的智路建广联合体不但第一时间出资 600 亿帮助清华紫光重整债务, 从相关银行等债权人处了解到, 智路建广还为清华控股在紫光集团的债务担保做了反担保, 帮助清华大学解除了担保责任, 避免了因紫光集团债务造成风险外溢。而据在金融体系工作的清华校友透露, 此次重组方案, 不但化解了金融风险, 稳定了紫光集团四万多名员工和合作伙伴的人心, 还给债权人高达超过 95% 以上的清偿率, 挽回了一大批银行的损失, 大大超出了许多债权人的预期, 是一个保持金融稳定的示范案例。这次出手相助的不是其他人, 而是一批来自产业和投资界的清华大学校友, 既出乎意料之外, 也在情理之中。

紫光集团作为清华系一支重要力量, 旗下紫光展锐、紫光国微、长江存储、紫光股份、新华三等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了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存储芯片、智能安全芯片、计算机和网络基础架构及解决方案、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 涵盖了”芯“、“云“、”网“三大领域。发挥紫光集团在芯片设计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先优势的关键在于, 平衡发展, 突破制造环节的瓶颈, 从材料、设备、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获得全产业链的资源支持与协同, 引进和吸收全球的创新资源。随着清华系的“智路建广联合体“浮出水面, 不但解决了紫光集团的重整问题, 还可能解决紫光的产业链资源补足和协同问题, 为紫光集团企业提供了供应链安全保障。也让我们看到了清华系硬科技航母集群在全产业链布局的新希望。

笔者认为, 智路建广作为投资机构, 能不能运营好“新紫光”, 确实有其不确定性, 但如果有半导体产业界耕耘多年的清华电子系校友企业加盟相助, 强强联合, 则胜算会增加许多。虽然清华大学对新紫光不再是控股经营, 不过考虑到这次清华紫光重组以后, 操盘入局的大多仍是清华系校友, 而随着重整的深入, 可能还会有更多清华人加入进来参与共同谋划布局, 也许可以认为这是一次清华校友在人才、资金、产业、金融、科研等多个维度推动半导体和云网产业的一次重新布局。

与智路建广强强联合之后的“新紫光”, 再加上一批清华系产业公司的加持, 有希望成为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发展潜力巨大的半导体产业链和云网基础设施的超大型产业集团, 客观上使“清华系”在硬科技行业里的比重又大大加强。“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对于清华大学来说, 有望迎来又一个圆满的明天。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感兴趣? 更多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