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纽约的艺术家兼设计师Sebastian Errazuriz创作了一款貌似不太实用的家具“The Explosion Cabinet”——爆炸柜。在未被打开之前会感觉到它平淡无奇,一旦打开绝对会震惊到你,仿佛柜子在瞬间炸开一样。
熟悉设计师Sebastian Errazuriz的朋友会发现,这家伙设计的家具没有一个“老实”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各种变形。好吧,这次的作品名为THE WAVE,一个变起形来还是蛮漂亮的橱柜。
THE WAVE的原始状态是一个最普通的方方正正的样子,随着打开位置与方式的不同可产生各种韵律的花样,并可停留在任意阶段。你不得不承认,其形式使其更像一个装置作品或雕塑,谁家的橱柜能如此张扬!
设计师Sebastian Errazuriz的作品给人真是一种浪荡的享受!不仅“华丽”异常,他还使用了一种非常古老的榫卯技术(燕尾槽滑动榫)。
榫卯——凹凸之大美
喜欢传统的工艺,大抵都是因为这些工艺里藏着太多智慧,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却蕴含着匠心满满。
喜欢这些传统的东西,带着科技与哲学的智慧。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也不需要长篇累牍地解读,信手拈来,却已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而这些传统的小玩意中,一直对榫卯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每次看到榫卯结构的小物件,就会想起小时候爱不释手的“七巧板”。
无钉无铆 可撑天地
谈中国传统建筑及家具总是避不开榫卯结构,它亦算得上将工艺与美感巧妙融合的一个小小的大创举。说它小,是因为榫卯结构着实只是部件联接处的小小存在,并不起眼;而说它大,自然是因为小小的它竟撑起了那些偌大的建筑体,并且穿越了岁月山河。
“榫”指的是构件中利用凹凸的方式和凸出部分相连接的部分,“卯”指构件中安榫头的孔眼。凹凸之间,便让物件得以固定,不再摇摇欲坠。中国的传统建筑最为精妙地也莫过于此,庞大的建筑体竟不靠一钉一铆,便足以屹立不倒。
比起钉铆,榫卯连接方式更加有着半固定半活铰的优越。一方面,设计精巧的榫卯结构可以牢实地将构件固定住,增加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凹凸之间的配合也有效地消减了外力带来的破坏。木质榫结构可以利用木材自身的伸缩力使作用力分散开来,通过榫头衔接,彼此牵连,结为整体,稳如磐石。
不声不响的小物件,偏偏就撑起了那么多历史的伟业,大有四两拨千斤的举重若轻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技术遇到艺术
有别于其他世界家具靠金属件组合连接,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一样,不靠一钉一铆,亦少用胶粘,完全用木头打造出来。榫卯,自然算得上是其中的灵魂,与金属构件怕生锈不同,一个家具的生命长短往往取决于榫卯的寿命。而通常,一个榫卯结构,可以历经相当长的岁月。
当榫卯结构从建筑细化到家具上,便将传统家具上升到了一个文化典范。尽管没有金属和化学物品的参与,但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上千年之后,这些家具都仍然稳固如初。
对于整个人类的轻工业历史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佳话一段。
谈起传统家具,自然少不了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俨然已成为中国家具的一个顶峰,而它真正精妙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做工”的精细,撇开视觉上的关于美的冲击,在技术上明式家具亦自有一套。
事实上,榫卯结构的创造已经不仅仅单纯地是一种工艺的发明和创新,它俨然已成为一种工艺思想的反应,一种刚柔融合的结构美。
任何一个家具都是有自己的气质,尤其是那些手手相传的人工打造,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神韵和灵魂。明式家具,因其简洁的造型和挺拔的线条,配之自然而然的木材纹理,总是给人一种秀丽素雅的气质。而那些恰如其分的榫卯,为这份典雅之气,添加了几分低调的智慧。
在现代工艺中,一张椅子或许只需要将模板用钉子一钉,油漆一喷,十几分钟便可;而在传统工艺中,或许要耗上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打磨好一张小小椅子。但还是有人喜欢这些老派的做法。
在现代化机械推陈出新的日子里,还是有商人坚持传统,每一件家具都手工制作,沉浸在榫卯的世界。这些“鲁班弟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潜心打造着看似稀疏平常的家具,通过榫卯的契合,让家具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
曾经有位商人这么对媒体说:“必须留一点位置给最传统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当然,这样的坚持亦是不乏市场的,总有人看到这样的“Handmade”就走不动路,也总有人愿意为“慢工出细活”的时间买单。
看到过工匠细细打磨的场景,用“精打细算”来形容并不夸张,叽叽呀呀的木锯声和刨花的木头味为这些物件增添了些许故事感。或许,这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恰好便是一种品质,一种关于中国传统的品质。
而榫卯,便是当艺术撞击技术后那朵精巧的小火花。
附庸风雅也好,文艺情绪泛滥也好,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这些古老的技术。有在金融界工作的女性朋友,平日里穿着高跟鞋冲锋陷阵,到了节假日则退回到自己的木头小屋听着昆曲喝着茶。
所有的传统工艺,都透露出一个“慢”字。慢下来,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韵味,即便简单,也是悠长而缓慢地充满故事。
大概所谓的复古情绪就是在忙乱的世界中缅怀那种慢慢悠悠的生活;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生活的时候,重新回到亲力亲为的年代,重新探寻那份悠远但不陌生的智慧。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